湖北一乡村公路如挂悬崖 曾是“死亡公路”
图为湖北恩施新塘乡蜿蜒险峻的“壁挂公路”。 廖康庄提供
不久前,网上发布了一组照片,崇山峻岭中,一条丝带般的公路蜿蜒盘旋在山间,远远望去,这条公路就像挂在悬崖上,被称为“壁挂公路”,引发网友热议。这条“壁挂公路”,属于恩施双木公路(双河至木栗园)的一段,该公路途经名为扯根坡的大悬崖,长约4.4公里,海拔1600多米,双河、木栗园两地海拔落差800多米,进入木栗园村的公路是由在峭壁上人工炸出来的7个Z字形达坂和另外13个回头线组成,仿佛“从天而降”。
近日,本报记者特地赶赴恩施,在这条“壁挂公路”上体验了一把蜿蜒盘旋的感觉。
“壁挂公路”途经大悬崖
出了恩施火车站,记者便上了一辆出租车,凑巧的是,出租车司机刚好是“壁挂公路”所在的新塘乡的人,姓廖。
廖师傅说,“壁挂公路”是现在的说法,当地人以前都将这段路称为“天路”,也被称为湖北“乡村公路第一险”。
和廖师傅约好了第二天见面的时间,记者来到恩施市交通局。交通局办公室的王昌炳介绍说,“壁挂公路”最早是上世纪80年代“以工代赈”修建,“那时没有大型机械,整条路都是靠人工完成,在使用炸药后,由当地村民将山路平整,施工难度特别大。”2012年恩施市投入800余万元进行硬化,去年,为了保证群众安全出行,该市再次投资为公路安装了钢质防护栏,解决了村里500多户1800多人的出行难问题。
“死亡公路”变成景观路
第二天早上7点半,廖师傅如约找到记者住的酒店,带着记者开车前往“壁挂公路”。
由于下雨,山中多雾,70多公里的路,足足开了4个小时才到“壁挂公路”所在路段。此时的能见度不到50米,站在山顶,根本看不到对面的路。廖师傅小心地开着车,他技术不错,又加上是当地人,熟悉山路,所以坐在车上倒是感觉不到山路的险要。但是那种忽上忽下如坐过山车一样的感觉告诉记者,我们的确正在通过一条蜿蜒的盘山公路。4.4公里的路程,廖师傅用了40多分钟才走完。廖师傅说,如果没有雾,速度会快些,但是在这样起伏的山路上,也快不了多少,因为一不小心,就可能会酿成车毁人亡的惨剧。
新塘乡公路服务中心的向贵昌主任说,在没有硬化和加装防护栏前,这一段4.4公里的“壁挂公路”经常出车祸,而在这段路上,一旦出车祸,就是车毁人亡。在当地村民口中,这段路曾经是一条“死亡公路”,就连当地司机开车经过,也要小心翼翼,降低车速。好在现在有了防护措施,这段路已经成了一条让人赏心悦目的“景观路”,经过这里的人,常常不由自主地拿出手机或者相机拍照,拍下那种壁挂公路的感觉。
一条路改变了当地习俗
现在的新塘乡由以前的新塘和双河合并而成,人口4万多。当地小学的校长李云说,这条路改变了这里的一切。
李云举了几个例子:以前这里很封闭,难以和外界交流,山民们都是自产自销,上世纪80年代前,这里的服饰还是土家族的民族服装,“土家族服饰多以自织土布为衣料,青、蓝两种颜色较常见。土家族喜欢在衣边、头巾上镶五彩刺绣,质朴与华美搭配,十分别致。”但是随着这条路通车以来,外界的事物和信息越来越多地传入进来,如今的村民们,已经很少有人再穿民族传统服装了。
李云的母亲今年70多岁了,十几年前,第一次穿上儿子给她买的西装时,老人家十分不习惯,觉得西装的领口太大。在儿女们的坚持下,老人家终于愿意穿了,但是里面却加了一件高领的衣服。“不过这多年过去了,母亲已经慢慢适应了,只是还保留着穿高领衣服或者将衬衣所有扣子都扣上的习惯。”
廖师傅说,他有7个舅舅,小时候随父亲一起去给舅舅家拜年,父亲和母亲各自背着背篓,背篓里给每个舅舅都准备了一份礼品:两瓶酒,两个猪腿,两把面条,两个粑粑。“那时这条路还没有修,父亲和母亲带着我们,从山上小路直接下,十里地最少要走大半天,而且舅舅们还要到半路上去接。”随着这条路修通,村民们与外界的接触越来越多,慢慢地,拜年时不再背东西上门,而是直接给红包。再后来,觉得给红包你给过去我给过来俗气,现在去拜年,大家都是拿上一挂鞭炮一放,这样既喜庆又省事。